幼儿食谱(201..
园所简介..
(论文)浅论幼儿..
11-9小班自制..
浅谈幼儿美术教学..
(课题)幼儿早期..
(教案)家园合作..
荆州市机关幼儿园..
(论文)幼儿文学..
(教案) 小五班..
 
 
 
(论文)幼儿文学创编与教师的语言渗透--胡丽华
发表:荆州市机关沙市幼儿园 发表时间:2007/5/22 阅读:33504 双击自动滚屏

幼儿文学创编与教师的语言渗透

荆州市机关沙市幼儿园   胡丽华

儿童文学创编活动是一个让幼儿调动已有知识经验,积极地与语言文学及相关信息进行相互作用的过程,也是幼儿将口语转化为书面语言,并充分发挥自己的艺术想像力进行文学创作的活动。教师在幼儿文学创编活动中,只有用创新的教育手段拓展幼儿思维方式,加大创新思维培养的力度,才能加快幼儿语言表达能力、想象力、创造力的发展。幼儿在文学创编活动中自发的运用语言表现自我、表述思想、宣泄情绪、想象和创造他们自己的世界。在这个过程中幼儿往往不受客观因素的限制,他们可以在活动中自由自在地流露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可以说幼儿在经意与不经意间进行着创编。同时学龄期的幼儿已初步具有表达语言、接受语言的生理机制与心理机制,他们的发音器官已基本成熟,并具有一定的语言积累。表现自我和与人交往的需要日益强烈。然而这时的幼儿尚不能自如地运用和理解成人的语言,但对与他们生活相关、与他们理解水平相近的语言特有兴趣并能理解接受。所以幼儿在文学创编活动中教师具体、形象富有启发、鼓励性的语言可以向幼儿阐明创编的意图、营造创编氛围、激发创编信心、引发创编动机、点拨幼儿的创编困惑。

1、运用和蔼平等的语言、营造幼儿文学创编氛围

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心理的安全自由,是促进创造的两个前提条件,幼儿年龄小、身体弱对老师情感上特别的依恋,对环境特别敏感,老师的情绪、语言、行为,直接影响幼儿情绪,进而影响到他们的创造行为。因此教师在一日活动中有和蔼可亲的态度,使用亲切、平等、幽默语言,能让幼儿在文学创编活动中轻松愉快,如沐春风,表达流畅自如。个人的创造灵感时时涌动,群体间创造浪花相互激荡不断掀起新的创造浪潮。如何运用亲切和蔼的语言、营造幼儿的创造的氛围,教师首先要从心理上认可:幼儿是完整的人,有权享受与成人相等的尊重与权力,并因为生理上的弱小理应得到更多的爱护,同时给自己正确定位:教师并非高大完美指令者而是幼儿的协作者、帮助者、然后才是指导者。有了这科学、人文、自然的心态,亲切的态度和语言会应运而生。我经常用商讨式、讨论式、探究式的语言组织活动,使教师和幼儿之间教师与文学创编活动之间不再是一种灌输与被灌输的关系,而是一种平等的对话式的双向交流关系,幼儿的言语、行为无拘无束心理上轻松愉快,创造火花不时闪现。

如:在创编诗歌《山》活动时,为让幼儿理解诗中“花篮”、“金蓝”、“果蓝”、“银蓝”这些意义内涵非常丰富的词汇,我设计了四幅外轮廓是篮子的春、夏、秋、冬的图片,指导幼儿通过观察,将图片内容与季节特征对应和幼儿共同讨论:“为什么把春天的山比成银篮”? “为什么把夏天的山比成金篮”? “为什么把秋天的山比成果篮”? “为什么把冬天的山比成花篮”? 其中“花”、“金”、“果”、“银”字分别描述的是什么?有的幼儿说:“指的是一朵花,一颗金子,一个水果……等” ,在共同商讨下终于得出结论这些优美的词句向人们传达的是,春天是个百花盛开的季节,夏天是个阳光灿烂的季节,秋天是个瓜果飘香的季节,冬天是个瓜银装素裹的季节。活动中我不用自己的想法束缚幼儿,听到他们的不同意见时,我不急于指正或轻易反驳,而是用平等探讨的口吻让幼儿自己寻找正确答案,这样幼儿敢于提出和老师不同的想法,长久下来,幼儿的想法、观念都会具有个性色彩,有变通性和独创性。     在幼儿文学创编活动中,老师用宽泛之心,去容纳幼儿的不同意见、想法,并不留痕迹加以科学指导。用宽容之心去接纳不同个性的幼儿,而不以人为偏移,用宽厚之心去期待不同水平幼儿悟性开化,循循善诱不拔苗助长。如此这般,幼儿的创造之水如天上之河源源不断。

2、运用形象具体的语言,阐明幼儿文学创编意图。

幼儿文学创编活动,是具有指向性的创编活动,这个指向性实际上是教师设计的创造意图,如何将这个创造意图传导给幼儿,是一种较高的教学技巧,创造意图可通过多种方式途径传达,语言传达是其中难度最高、最直接、便捷的方法,语言由抽象符号组成,而幼儿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他们对干涩的语言符号缺少耐心,不易理解,教师采用与幼儿生活相近相关的形象具体的语言,将本质抽象的创造意图,演绎成幼儿能理解接受的具体形象的行为信号,使之产生创造,为达到上述目标,老师首先必须了解幼儿,幼儿的生活世界与大人相比是浅显简单的,生活经验缺乏的他们理解语言符号的能力相对较弱,因此,我在幼儿文学创编教育活动中根据教材特点,选择与幼儿生活相近相关的、富有启发性的语言,帮助幼儿理解创编意图,使幼儿的创编活动基于教材之上,又发散于世界无限空间之中。如:《阳光》《美丽的秋天》《春雨》《会变的云》等,当幼儿对散文、诗歌中的人物创编出现踌躇不前时,我设计了游戏情景“大树妈妈,小树娃娃”的活动形式,我和幼儿一起谈做小树娃娃快乐,假设自己做妈妈时的憧憬,边谈边引导幼儿将设想具体为一个个生活情节,并启发他们边讲边用动作表现出来。于是老师抽象的创造意图,演绎成了幼儿能理解接受的具体形象的行为信号,加上幼儿有自己做孩子的生活经验作基底,有无数次对生活的憧憬作铺垫,在仿编诗歌“大树和小树”时,他们诗中的语句富有变化,情节颇具童趣,表现出极想象力的创造。幼儿心理具有泛灵性的特点,在他们幼雅的心理,世上的一切物质和人一样是有生命、有喜怒哀乐的,在教师语言中经常采用拟人、比喻、象征、夸张等表现手法向幼儿阐明创编意图,这种方法可以使创编内容与幼儿生活连接,使他们产生丰富的想象。如在创编诗歌《摇篮》教学活动中我将大海、天空、花园比喻成摇篮,《快乐的小屋》中将萤火虫、蜘蛛、蛐蛐、纺织娘等拟人化,当我把星星比作星宝宝时,幼儿创编出让成人想象不到的语句如:“星宝宝亮晶晶/一闪一闪眨眼睛/它在天上滑滑梯/给太阳公公理胡子/给月亮姐姐梳头发……等等。语汇的具体形象能增强幼儿的理解诗歌画面的能力,面对丰富多彩的语言,幼儿更感兴趣更易理解的是动词、名词。动词能引起幼儿生理上活动的冲动,名词能引起幼儿对生活场景的联想,在保持句子合理通顺的前提下,将阐述语言精简成以动词、名词为主的句子,并将动词、名词以象声词、叠声词的形式出现简洁、押韵、生动、形象,不仅有助于幼儿理解创编诗歌、散文的意图,更有助于幼儿浮想联翩。

3、运用激励鼓励的语言,激发幼儿文学创编信心。

鼓励是用语言或文字等激发人的情绪,使他们行动起来。创造性活动特别需要鼓励,因为创造性活动是一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独特的思想行为,所以鼓励能给于幼儿一种肯定,一种信心,使他们在创造过程中有一种协同感,能不断产生创造行为的力量,有教育家认为学生都是朝着老师鼓励的方向发展。每个孩子都有创造的意愿,创造的能力。胆却的孩子面对创造语言又止,老师一声:“我知道你也会创编诗歌”。会让孩子心中的压力烟消云散,天资差异的存在,使有的孩子想创编,可结果却和别人一模一样,于是,老师像沙里淘金似的,找出不易为常人所发现的创造金点,“真不容易,你的某句和谁都不同,很有创造性”。这样的语言会让幼儿对自己的创编能力得以肯定,他会在创编活动中竭尽全力,一次一次的实践,最终使他成为一个真正的爱创造、善于创造的人。有的孩子天生爱创造,善于创造,然而他超出一般的奇特想象创造往往不受同伴老师接纳,有时甚至排斥,如有的孩子这时,我会对他说:“你真棒!真会动脑筋”。这不但增强此类幼儿的创编反应,而且会影响到全体幼儿使他们也用于表达。形成创造氛围,针对其中不益成分,老师应有接纳的态度,协助幼儿理解,什么是不合理的,并在一种支持它的气氛下,告知可接受的标准。创造性活动具有探索性、尝试性的特点,因此,与他伴随的经常是失败。我给孩子经常性的鼓励是:下次你能做得更好。事实上,失败是最好的学习机会,失败也是成功的基础,最重要的是老师能有包容的态度,并不失时机地把握机会,让幼儿从失败中获得创编经验和学习创编的机会。

4、运用启发童趣的语言,引发幼儿文学创编动机。

人类与生俱来潜伏着创造的动机,如同播有种子的土地一旦温度适宜、阳光充足、水分充沛,种子便会生根、开花结果。如何使创造的种子萌动,在幼儿文学创编教育活动中,教师的语言是否具有启发性探索性将直接影响到幼儿的创编活动,示范讲解中教师对现有的知识应有开放的态度。在仿编散文《美丽的秋天》第一环节中我根据《美丽的秋天》作品内容和难易程度,采取、播放课件、实物、玩偶、用拟人化手段模拟场景或朗读作品的方式,通过启发提问让幼儿理解作品主题内容和作品特殊的表现方式,使幼儿初步感知作者蕴藏与作品字里行间的情感倾向,使幼儿置身于小叶子所描绘的秋天情景之中,从而引发幼儿创编的激情如:秋天是金色的,所以把美丽的秋天叫做什么?“金色的秋天”枫叶说:随着秋天到来,树上的叶子有的怎样了?小柳叶说:秋风把它送到了农村,我看见了什么?听到什么?果园里看见了什么?杨树叶说:秋风把它送到了大草原,它看见了什么?小柳叶说:还有比这更美的呢!当秋风把我再次送到花园里,它看见了什么?枫叶说,秋天太美了,美就美在秋天是什么?(秋天是收获的季节……)。 通过启发极有效地激起了幼儿的创编激情,他们根据自己的分析推理,创编出栩栩如生,具有童趣的语句。在幼儿文学创编活动中,幼儿在教师的启发下常常会处于一种创造的兴奋之中,随着散文的难度加深,创造的兴奋会渐渐褪色,随之会产生创造的因惑踌躇,教师应该始终是幼儿创造的鼓动者、引导者。这时应注意观察幼儿情绪,从中寻找创造的火星以燃起新的创造火花,可以说幼儿是天生的创造者,创造从他们的语句中可随处撷取,只是幼儿不能常明确地意识到,教师适时的提醒鼓励能激起他们新的创编热情。一位幼儿在创编《阳光》时将太阳说成绿色太阳,这似乎不符合诗歌情理但这可能是一种创造行为,也可能是无意的个性化行为。而教师无论前者还是后者都要以自己的智慧,将其演绎或夸张成幼儿的一种创造,以激起新的创造冲动:“瞧!扬扬编的太阳是绿色的,好!真会想象,绿色的太阳一定有一个特别的故事,讲给大家听听”顷刻幼儿象创造似万花筒一般奇异而美不胜收。

如:我创编的儿歌《会变的圆》,我的语言简洁明了,贴近孩子的情感。开始我交代:“我是圆,你们喜欢我吗?”同时把圆贴在头上扮演“圆圆”。孩子们高兴了,他们拍起了小手,还小声地议论着:“老师是圆圆,老师是圆圆”。由此看来教师的儿童化语言与幼儿产生了亲和力。孩子们在某种意义上得到了一种满足,感到老师变成了圆圆,和孩子们靠近了,形成了一种无形的情感传递。孩子们此时从心里接纳老师,喜欢老师。他们对教学内容有兴趣了,喜欢接受这样的方式学习了,当我请孩子们创编《会变的圆》时,他们表现非常积极,非常有创意,童趣盎然。七嘴八舌说个不停,有的说:“一个圆象饼干,饼干圆又圆”、“象西瓜,西瓜圆又圆”、“二个圆象眼镜,老师戴眼镜”等等,下课了他们还在想,还在变,这充分说明教师运用启发具有童趣的语言艺术与儿童产生亲和力,教师与孩子之间就会相互感染、相互作用。就能让幼儿主动地去学习有效地促进幼儿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

在幼儿文学创编教学活动中,教师生动富有情感、具有童趣启发性的语言对幼儿来说是一种美的享受,是一根点燃创编的导火线,是创造融入幼儿行为的媒介,是创造不断优化的阶梯。

 

| 打印本页 | 关闭窗口 |


上篇文章:(教案)仿编诗歌《能干的手》—施玮
下篇文章:(教案)大班综合主题活动:与叶子有约-魏晓靓